隽文不朽之铁证——张爱玲的《异乡记》(2014年7月20日;星期日)

2014-07-20 20:31 阅读(?)评论(0)
 

1.前天,伴着敦煌到北京的以Z字打头的“直快”的火车的咚咚、还是在狭窄的上铺,我读着张爱玲的“外集”《异乡记》,我顿感这部三万六千字的短文,就是“隽文不朽”的铁证。

2.“外集”被编辑出版于作者过世后的这这么多年之后,是个“未竟”的稿子,编者朱先生自己竟然说它——或许是个败笔,而我竟然认为,就是这三万六千字本来可能永远难于面世的“张氏遗作”,应该是自从有了文章、文学,尤其是“小说”这种题材的“文”的载体之后,最最最了不起的一篇文章,是全人类全加起来的“第一文”,因此,它,肯定是、应该是,也必然是“不朽”的:因为作者的笔法不朽,因为作者的天资不朽、因为作者的境遇不朽,因为作者的聪慧不朽,同时呢,也因为作者的身世和遭际——也不朽,这里说的“不朽”,我以为,就是前无古人后面再没有来者之意,就是不可能重复再现之意,耍笔杆子的,谁能做到不被人重复和复制,谁就会不朽。在同一家书店,我还买了一本同样是“外集”的张氏的英文自传小说的中译本《雷锋塔》,译者是位台湾的当代人,笔法与张氏被熟知的笔法极为相似,但也就是因为这个“极为相似”,更证明《异乡记》是不朽的:《异乡记》我以为但凡是活着的人,就不可能模仿的出来,它是极品中之极品,它唯自己独尊,它丝毫不具备可再生性,它生成于不可被复制之境遇,它被执笔于一只不可再生之“铁腕”,它灌注着大智慧大胸怀大情趣大喜以及大悲之心血的养分,因此,与之相比,《金锁记》、《雷峰塔》都全然无色,正是因为了它,我心中的胡兰成之“文“也变得黯然失色和一文不文,也“什么都不是”了。

   “不朽”出于比较,奇迹相对于平庸。

2.《异乡记》之技巧“绝活”在于无处不在的比喻,比喻的绝对出人之意料,而“意料之外”之所以出现了,在于作者的一双“天眼”,那双天眼绝非只是“小文人”之眼,是罕见的智者和情圣的“觉悟”之眼,是洞穿之眼,同样一段的那么短的路程,在张氏的笔下,就能变为结合了儒道法外加耶稣基督的全知的“道路”,这条道,即可携你去天国,又能带你下地狱。这是一条不需端头的“没尾巴之路“,因而《异乡记》哪怕是没有结局,哪怕是只有断臀残臂,它也都是完整的,它的尾部,仿佛了老子骑驴出函谷,又好比泰坦尼克大头朝下只剩一条船尾巴,它们无论怎样的“结局不理想”,都,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永久得不能再永久的美丽以及——完满得不会在完满的悬念。

   没有悬念是世界是不美好的,没有遗憾的世界是空虚的。

 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